汉文帝打压周勃的背后动机其实很直接,就是要加强自己对皇权的掌控。不论周勃是否有篡位的意图,只要他成为了汉文帝的威胁,他就注定会成为被打压的目标。即便周勃在建立汉朝时有着巨大的贡献,这一点也无法改变事实。虽然如此,回顾周勃的结局,他的命运反倒显得比较圆满。至少,在他退休之后,周勃过了将近十年的平静生活,并且最后安详地去世。而且,周勃去世后,周家依然保持着显赫的地位和权力,汉朝的皇帝也依旧信任他们。与其他被用来扶持帝位的权臣相比,周勃的结局算是相对幸运的了。
要了解汉文帝与周勃之间的复杂关系,必须从周勃当初扶持汉文帝登基的历史说起。吕后去世后,周勃与陈平联合其他开国功臣以及一些刘姓诸侯王,一同推翻了吕氏家族,最终将刘恒推上了皇帝宝座。最初,周勃等人选择刘恒作为帝王并没有什么复杂的动机。他们看中的是刘恒一直低调且母亲背景薄弱,认为这样一个皇帝很难对他们的权力构成威胁。大家认为刘恒登基后会依赖他们,而权力大致上会由他们掌控。
展开剩余76%然而,周勃等人完全没想到,刘恒表面看似低调寡言,实则是一位非常精明的权谋者。自从刘恒入京的那一刻起,他便逐步展开一系列巧妙的策略,使得周勃等开国功臣逐渐失去了原本的权力,而这些功臣竟然浑然未觉。汉文帝和周勃之间的博弈可以分为四个关键阶段。
第一个阶段是刘恒入京。当时,刘恒一直担任山西的诸侯王,直到周勃等人推翻吕氏家族并控制局势后,才向刘恒发出了召令。然而,刘恒并没有立刻答应,毕竟谁也不会轻易相信一个突然降临的机会。经过几番深思熟虑,他在亲信的建议下,派遣舅舅薄昭前往京城探查局势,确认了情况后,刘恒才决定带着亲信前往长安。但他没有立刻进入京城,而是派宋昌再次进入了解情况,并且要求京城的大臣们出城迎接自己。这样的要求在当时并不过分,因为一个即将即位的皇帝当然有权得到大臣的迎接。不过,刘恒的真正用意不仅仅是展示威严,更是在所有人面前公开接受大臣们的拥立,从而确保顺利接管政权,避免潜在的威胁。果然,当刘恒抵达京城时,所有文武百官都在城外等候他,恭迎他入城。当他接过传国玉玺的那一刻,正式成为了天子。
与此同时,周勃曾提出希望与刘恒单独对话,但刘恒拒绝了这一要求。这样一来,周勃失去了通过对话来牵制刘恒的机会。至此,第一个阶段结束。
第二阶段,我们可以称之为“掌控京城”。刘恒一入京,就着手掌握了军权,派遣亲信担任卫将军和郎中令,全面控制了京城的军事力量。随着军队的掌控,刘恒的权力逐渐增强。在刚登基时,周勃凭借自己过往的功绩,显得颇为骄傲,每次上朝都显得有些轻视汉文帝。然而,随着刘恒控制了军权,他的态度逐渐变得严肃起来。周勃在下属的提醒下,终于意识到自己的处境,并被迫辞去了丞相职务,回到了自己的封地。自此,周勃失去了对军队和行政的掌控,汉文帝便像慢慢煮青蛙一样,悄然收回了周勃的一切权力。
第三阶段是“逐出京城”。虽然周勃暂时隐退,但他在京城的影响力依然存在。为了彻底消除这种影响,汉文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,使周勃在京城的声望逐渐衰退。陈平去世后,汉文帝再次任命周勃为丞相,表面上恢复了他的职务,但实则权力早已被剥夺。此时,汉文帝又巧妙地令周勃带头返回封地,借此彻底削弱了他在京城的影响力。周勃回到封地后,再也没有机会与汉文帝抗衡。
最后一个阶段是“平稳落地”。虽然周勃失去了所有权力,但他依然心存疑虑,担心汉文帝对他不利。为了自保,周勃始终穿戴铠甲,随时警惕周围的一切。尤其是在中央官员下访时,他特别紧张,生怕遭到刺杀。然而,汉文帝并未对周勃采取极端措施,而是通过人举报周勃藏有甲胄,怀疑他有谋反之心。最终,汉文帝决定对周勃进行审讯,但在处理过程中并未做出过激的反应。周勃通过送礼和舅舅的求情,最终被释放,度过了晚年。
尽管周勃失去了所有权力,他依然过上了低调的余生。即使在他去世后,汉文帝仍然照顾着周勃的后代。周勃的儿子周亚夫,最终成为了汉朝的名将,成功平定了七国之乱。通过这一系列事件,我们可以看到,周勃之所以能够善终,最关键的原因是他在整个过程中没有与汉文帝发生直接冲突。即便被打压,他始终没有挑战汉文帝的皇权。这种谨慎的态度使得汉文帝最终容忍他并保全了他的生命。也许周勃在军事上有天赋,但在权谋斗争中并不精通,因此在汉文帝的巧妙安排下,最终屈服于命运。
发布于:天津市